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5-20浏览次数:6908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
——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四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最近,《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正式出版发行。全国高校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普遍采用这两本新版教材(第一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于去年9月出版发行并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第四本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将于今年秋季出版使用)。就此,我们采访了《概论》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

  记 者:作为《概论》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请您谈一谈编写这本教材的背景和意义。

  吴树青: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任务,立足新的实践,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分配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为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提供了保证,这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 者:《概论》是一部国家级水平的教材,它的出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这本教材的编写情况。

  吴树青:编写《概论》的工作于2005年3月启动。2005年7月初经中央批准成立《概论》编写课题组。2005年9月底,《概论》编写提纲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后,编写组正式启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对提纲所提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时间,前后六易其稿,并多方征求意见,最后形成教材送审稿,经中央审定后出版发行。

  《概论》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能够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是因为有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有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理论界这个强大后盾。中央领导同志对教材编写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并给予具体指导。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同志多次莅临课题组会议并提出修改意见,中宣部工程办为教材的审议组织了多次会议。中央有关部委办审阅了教材的有关章节,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全国100多所高校和首都20余位专家参与对书稿的修改。特别是工程办咨询委员会的大部分专家都已年逾古稀,但十分认真地五次审读了书稿,对稿件中有关问题的论点、论据、提法、根据、出处是否正确或确切,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对提高教材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本教材凝聚了领导部门、高校教师和学术界许多同志的心血,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集体攻关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 者:从书名上看,教材主要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教材和研究著作相当多,同一书名的教材就有不少。与已有的教材相比,这部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有哪些特色?

  吴树青:《概论》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新理论成果。编写《概论》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怎样把这些理论成果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进行把握,实现在一门课程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近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怎样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怎样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在承前启后中持续向前推进的;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在编写《概论》过程中强调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二是突出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它们赖以形成的实践经验,它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它们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三是突出它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论述,帮助学生具体学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概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最新理论成果,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部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这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两个独特的原创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概论》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为了实现把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必须处理好毛泽东思想和其他理论成果的关系,因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密切联系,而且有着相同的时代主题和理论主题。而毛泽东思想不仅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而且它的许多重要理论是同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相联系的,怎样使毛泽东思想与后来产生的理论成果形成整体,是我们编写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此,《概论》不仅有一节专门分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有关章节都尽可能联系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以努力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概论》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对三大理论成果的分析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主要力量放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进入近代以来解决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要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成果的一条基本线索是:探索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和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每个方面都涉及历史和现实,包含着许多理论和知识。编写时有一个正确处理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关系问题。以往思想理论课的教材都把气力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学生学习后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概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的理论层面上。因为它不是一门单纯知识性的课程,而是一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课程。为此,《概论》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时,侧重的不是展开对这些理论、原理、观点是什么的知识方面,而是分析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理论、原理和观点怎样回答和解决了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对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论述,帮助学生具体学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强调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搞清楚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概论》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正确处理理论和政策之间的关系。理论和政策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具有稳定性;政策是在理论指导下,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提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有可变性。理论要对实践发生作用,要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人们对理论的认识和判断,首先是通过对政策的实际效果的评价,所以常常容易把政策当作理论。但政策不等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是分析介绍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已经上升为理论的内容,同时会涉及到有关的政策问题。我们在教材中力求注意说明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程度,而不是把政策当作理论去论证。

  记 者: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概论》的出版只是一个起点,关键是通过教学让高校学生掌握其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又如何去把握《概论》的内容呢?

  吴树青:《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为主体,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什么问题都去联系,而应当着眼于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就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将联系实际重点放在如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方面。要着重从理论上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切中要害,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学习《概论》时不能简单地满足于了解这个理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应当搞清楚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它赖以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根据,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以及观察问题应有的科学方法等等。同时,《概论》中涉及的理论与现实结合得十分紧密,因此本质和现象、理论形态和实际生活的差别和矛盾表现得特别突出。这种差异和矛盾既有本质和现象、理论形态和实际生活不同的问题,也有因为客观条件缺乏或实际工作中的失误引起的问题。学习中要自觉地思考怎样认识和解决理论和直观的反差,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方面,做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资料来源《求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