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写论文给别人看”的人——记“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赵涤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19浏览次数:5253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12版)

赵涤燹在中国留学生交流会上。本报记者 刘军摄
 

    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却是同门师兄弟们眼中的“燹神”,更是下一代5G通信核心技术——毫米波芯片全球研发领域的翘楚。沉静中带着几分深沉和凝重,与32岁的年龄相比显得有些老成。他婉拒了近十家世界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的高薪邀请,坚持回中国继续从事5G芯片的研发。这位天资聪慧、勤勉内敛、胸怀大志的80后就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中国博士生、2013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赵涤燹。不久前,记者在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举办的欢送会上见到了他。

 

 

    2002年,赵涤燹考入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后,先留学荷兰,后于2010年5月来到了比利时鲁汶大学ESAT-MICAS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攻读博士。该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集成电路科研机构,致力于前沿芯片的研究。经过5年的研究学习,刚过而立之年的赵涤燹就在5G通信核心技术之一的毫米波芯片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赵涤燹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导师曾经用“爱因斯坦不用参考别人的论文,因为他是‘写论文给别人看’的科学家”来鼓励他。8年的留学生涯不仅为赵涤燹的专业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他树立了“超越”的自信心——国际通信业界的“大牛们”并非遥不可及,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赶上和超越他们。

 

    赵涤燹是个勤奋好学、善于动脑筋的人,熟谙“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搞科研一定要知道目前行业的瓶颈在哪儿、国际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赵涤燹通过认真钻研和反复地分析、计算,最终确定他做的电路性能已达到迄今为止的极限状态,执了“牛耳”。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认同。读博期间,赵涤燹多次参加被誉为集成电路领域“奥运会”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并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顶级杂志《固态电路杂志》和微波领域顶级的期刊T-MTT上发表学术论文将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篇,申请了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已经被录用,并于2014年2月获得集成电路领域在读博士的最高奖项——“IEEE固态电路协会(在读)博士成就奖”。赵涤燹真的成了“写论文给别人看”的中国人。

 

    博士毕业后,赵涤燹因在业界的名声和优秀能力,很快收到了近十家世界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的邀请。一流的工作条件、优惠的工资待遇,令许多人羡慕不已。但为什么赵涤燹却义无反顾地要回国发展呢?他的回答质朴而真诚:因为时间不等人。他解释道,毫米波芯片技术将在未来第5代移动通信(5G)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我国在通信等相关信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和欧美等国的科研机构几乎同时起步研发5G芯片,作为“业内”的中国人责无旁贷。他强调说,5G的标准正在制定中,世界各国的大公司和科研机构都在5G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研究,因此,必须有忧患意识,争分夺秒,用自己在毫米波集成电路上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做出有竞争力的5G芯片,为中国5G芯片的研究和标准制定打上“中国烙印”。

 

    赵涤燹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他已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集成电路研究组)开始了研发工作。他有信心和同事们一起,在两至三年内研发出国际领先的、应用于5G的通信前端芯片。

 

    (本报布鲁塞尔5月17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 军) 

Baidu
map